网上征集意见代替不了民意调查
自11月9日起,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在新华网、人民网、国家发改委网站以及搜狐等网站上公布并听取社会各界调查,立即引起强烈反响。随之而来的是网民意见满天飞的局面,这可以从部分媒体的新闻标题上看到:《近半网民反对取消“五一”黄金周》、《七成网民支持假日调整方案》、《网友举三大理由反对取消“五一”黄金周》。
网络是个好东西,网民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网民是谁,性别、职业、年龄、地域、兴趣价值取向为何等等,都为未知数,那句“电脑屏幕后面也许是条狗”的戏言正说明了网民概念的模糊性,乃至真实性都有待商榷。“近半网民”、“七成网民”又是谁,他肯定不能等同于“近半公民”、“七成国民”。如果从IP地址上细考的话,或许他的代表性还无法涵盖一个省份的民意。再考虑到网上征集意见参与者参与社会事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一个由七八十万的网络参与量而来的数据,也许还比不上一个样本一万的民意调查更科学更具有民意代表性。
网上征集意见的优点显而易见:成本低廉——甚至是没有成本,人力消耗也可以忽略不计,只需要在投票的截止日加以数据的简单分析,即可得出结论。这种将民意调查简单化的做法,是网络时代的快餐式民主,缺乏科学性做支撑,业余性色彩太浓,正因此,那份由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设计,旨在更广泛地征求民意的调查问卷,也成为网友的炮轰对象。
正规的民意调查历史相当悠久,已形成了一套指导性强、精确度较高的操作手法。正规的民意调查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并且在样本数量上有标准的要求。据《中国财富》杂志报道:目前国内的入户调查费用多在50~120元之间,如果真正做到1万个样本,则调研机构的前期成本至少要达到200万元以上,以这样的投入水平,做完全公益的评选和社会调查,国内屈指可数。
如果网上征集意见就能代替民意调查的话,那么民意调查业就到了该自生自灭的时候了,而事实并非如此。关注美国大选的读者会注意到,不管是对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候选人的民意支持率的数据发布,媒体使用的一定是某个权威调查机构的数据,绝不会是什么网民意见分析。网民不是一个政治概念,也不是一个法律概念,民意调查是一个具有法律意义的社会活动,给无影无踪的网民的意见套上一顶民意的帽子,肯定会出现“各说各话”、谁都代替不了谁的混乱局面,它离真实的民意还有一段距离。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涉及广大公众的利益,因此更需要渠道来收集网络之外的民意。
在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中,理应有一些第三方的机构担负起非营利的民意调查的使命。但我们现在却看到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赤膊上阵,把网络征集意见权当民意调查的一幕。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目前并不是没有调查机构,只是这些看似没有商业利益可言的调查牵扯着亿万公众的实质利益,所以更考验调查机构的公信力。在没有这样一个权威机构出现之前,网络被迫担负起这不可完成的使命,才有了这种难以避免的混乱感。
民意的收集与民主政治生活息息相关,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政府越注重民意收集,公众越热衷于表达自己的意志,越需要科学成熟权威的民意调查进入公众生活。网上征集意见的作用不能夸大,从长远看,网上征集意见模式会长期存在,它只能作为民意调查的补充,与其他各种民意收集渠道一起,共同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