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编者按] 管仲说过:“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一直是执政者的首要大事。改革开放30年来,最让老百姓感觉真切的也就是菜篮子、米袋子的变化…[详细]

·民间的美食故事

 

绿豆芽里嵌了肉丝的万元大餐


  1972年,时任美国国家安全特别助理的基辛格博士带着一帮助手来到上海,他掷出一万元,请国际饭店烧一桌菜来庆贺一下。聪明的厨师硬是让他们吃到了一万元一桌的中国菜:每根绿豆芽里面嵌了肉丝…[详细]

民间资本打造美食街

  进入80年代,国家旅游局和省一级的旅游局决定对一些有条件接待外国旅游者的社会饭店实行定点接待制,凡是挂了铜牌的饭店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接待外宾了。到90年代初,在上海长约1公里的乍浦路上,大大小小的饭店酒楼发展到100多家。而不足500米的黄河路汇集的饭店也有30多家…[详细]

·美食风尚的引领作用

 

“文革时造反派批斗我,回家照吃白斩鸡”


  陆德逸大约可以称得上是上海滩的正宗“老克勒”,常年一套西装,衬衫领子雪白,皮鞋擦得锃亮,出门一定要喷一点香水。80多岁的人了,腰板还挺得像许三多。“告诉你,‘文革’时造反派批斗我,回到家里我照样吃白斩鸡。”他说…[详细]

“模子菜”体现上海的海纳百川

  在餐饮发展的态势中,个体户和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们推出所谓的海派菜或新派本帮菜,很受新一代消费者的欢迎。实在靠不上谱的,就标榜为“模子菜”,这种派别在餐饮词典里肯定找不到注释,它没有严格流派背景,只要顾客爱吃,就叫厨师烧出来,过几天菜谱上就有…[详细]

·“吃啥有啥”的餐饮市场

 

上海餐饮市场的三次飞跃


 从改革开放至今,上海餐饮市场经历了三次飞跃。第一次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至1988年的3年间实现了销售额翻番。第二次为上世纪90年代,促使这一时期餐饮业每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第三次则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餐饮流派推陈出新,形成了各国风格竞相辉映的局面…[详细]

药品召回

票证:从“性命交关”到民间收藏品

  我国曾是使用票证最早最多的国家,其范围之广、地域之宽、品种之多、时间之长、数量之多,在世界上极为少见。改革开放30年来,给老百姓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从此摆脱票证对日常生活的坚硬控制了。

  1993年,粮票停止发行使用了。全国人民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这标志着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详细]

药品召回

洋快餐:曾经奢侈品

  两块鸡、一个面包、蔬菜色拉和土豆泥组成的套餐在80年代末就卖到了13.7元,相当于当时普通人月工资的1/4。30年里,洋快餐在中国“攻城略地”,一度引发了种种惊呼和争论。时至今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一切早已波澜不惊。

  开在中国大陆第一家“肯德基”是位于北京前门的。1987年11月12日开张时,天空飘着雪花。为了尝尝一块美国式的炸鸡,很多人拖家带口排上一个小时…[详细]


开搜狐博客谈观点
进搜狐社区说看法
我要发表评论

热点专题 更多>>
买房还是炒股?
法国的另一种声音
大熊猫北京行
冷静面对西方嘈杂舆论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