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雷锋”劝募
55岁的机电厂退休工人王少华走在湘潭的大街上,不少人都认识他,不停有人跟他打招呼:“老王,又在帮哪个讨钱,讨到了没有?”
大多数打招呼的人嘴角上扬,眼里隐藏着略带戏谑的笑意。
其实王少华讨到了钱。2006年11月8日,王少华从湘潭市电力局的大门口走出,怀里揣着刚刚募捐到的500块。“算了一下,加上以前的,基本上够了。”
从2006年2月份开始,王少华用了9个月时间,“跑了湘潭几十家机关和企业”,为湘潭一中3名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的学生募捐到了将近6000块学费。
在当地的报纸上,王少华被形容为“活雷锋”、“做慈善的叫化子”、“感动湘潭的人”。有认识他的人说他一共义务抓了30多个扒手,救了5次火,而从2002年开始,他开始用讨来的钱资助孤寡老人、贫病家庭和将近40名失学学生。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1994年为抓窃贼身负重伤的“见义勇为”称号获得者,只是想借此再度出名。
这个每月拿500元退休工资的人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王少华乐于和媒体联系,习惯收集每一篇对自己的报道,但对来自周围的怀疑、嘲弄和挖苦选择性耳聋。
比如现在,尽管路人拿他开玩笑,王少华却只沉浸在又一次讨钱成功的满意中,“讨到的钱也不少,花的时间也不算太长。”说到这里,他就在大街上旁若无人地笑出声来。
“我现在是应邀讨钱。”王少华总是有些骄傲地表达这个观点,“他们都知道,我讨得到钱。”
相信王少华“讨得到钱”的人中,包括湘潭市一中校长郭务强。2006年2月,这个湘潭教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专门打了个电话给王少华,目的只有一个,请他帮一中的3个贫困学生募捐学费。
接到电话,王少华有些吃惊,“你堂堂校长还要我一个穷老头帮忙啊?”但郭校长有自己的考虑,“困难户太多啊,学校不好开这个头,开了头以后刹不住车。湘潭谁不知道你王少华助人为乐,只能请你出面帮忙。”
看了一中出具的贫困证明,又专门去3名学生家中了解了情况,王少华最终接下了这个任务。事实上,这些年来,像郭校长一样找到王少华的人很少被拒绝。王少华解释说,让他不能推辞的理由有两条,“我去看了,学生家里确实困难”,“他们说得也对,我讨得到钱”。
讨得到钱的基础来源于王少华十多年前挨过的一刀。从2002年开始讨钱,王少华消除募捐对象疑虑最有效的一招,就是把精心收藏的、刊登他见义勇为事迹的、1994年的报纸拿出来。“我是见义勇为的王少华,我不会骗人!”
“这招基本上管用。”王少华说,“但是现在我已经不用这招了,大家都知道我,我现在都直接说讨钱的事。”
这一回,王少华先去找了市武警消防队。他和消防队政委刘野驰算是熟人。2003年6月,王少华偶然发现自家旁边的布匹批发市场内一处电器短路起火,他报火警并参与灭火,因此认识了刘野驰。
对于给3个学生捐款的事,刘野驰没有立即表态,他叫来了消防队其他领导,表示要开会研究。参与会议的后勤处长先向王少华摆明了态度,“战士都是农村来的,大多数家庭困难,我们本身压力很大啊。”
“军民鱼水情嘛。”王少华立即回答,“还是请你们帮个忙。政委说研究,你们先研究一下嘛。”他把3个学生的证明材料交给刘野驰,出门再找别的单位。“跑一趟哪里要得到钱,要打持久战!”
时间一长就会发现,王少华并不能说会道,只是把准备好的道理一遍遍重复,语气中带着卑微的笑意。
消防队是王少华事先拟定的“重点”之一,也就是指他希望以集体名义捐助较大款项的单位。除此之外,他还需要在更多的大门里进出,募集“个人捐款”。
王少华会走进一栋办公楼,一般在最高层,找到这个单位的领导办公室,直接推门进去表明来意。他的募捐登记表记录上,9月25日,在工商局个体户私企协会,办公室干部们爽快地凑了400块钱;可就在同一天,他几乎是被保安从某商场的经理室架了出去。王少华把这归结为“运气”,他承认,大多数时候,他的运气并不好。一般情况下,一天能讨到100块钱就算不错。
“要有耐心。”王少华说。
由于过多的翻阅,王少华家中的《湘潭黄页》像是一堆废纸。募捐对象就是从这里面挑选出来。几年讨钱下来,这里面的很多领导或老板,都成了他的“熟人”。黄页里一些机关、企业或人名的旁边被他标上只有自己才能清楚辨认的注释。
隔几天王少华就会往消防队跑一趟,“总麻烦他们,我其实也有些不好意思。”
与此同时,他还在对另一个“重点”进行攻关。他选中了湘潭“晨辉房产公司”。第一天早上7点,他就去公司总经理的办公室门口等着,总经理知道王少华的大名,没有立即拒绝,表示要办公室先研究一下。于是王少华的“经常性拜访点”又多了一个,“隔天去一趟,不发火就说,发火了就走,过两天再去。”
10月份,消防队那边有了新的消息,政委刘野驰在王少华又一次“汇报情况”之后,很是感慨,“他是叫化子做慈善啊,值得钦佩。”刘政委说,“一个单位克服困难,总比个人克服困难容易些。”
“政委这个话有水平。”王少华说,“单位是有困难,但是总比个人强。要是有单位主动搞慈善,也用不着我叫化子出面了。”
与此同时,他还在对另一个“重点”进行攻关。他选中了湘潭“晨辉房产公司”。第一天早上7点,他就去公司总经理的办公室门口等着,总经理知道王少华的大名,没有立即拒绝,表示要办公室先研究一下。于是王少华的“经常性拜访点”又多了一个,“隔天去一趟,不发火就说,发火了就走,过两天再去。”
10月份,消防队那边有了新的消息,政委刘野驰在王少华又一次“汇报情况”之后,很是感慨,“他是叫化子做慈善啊,值得钦佩。”刘政委说,“一个单位克服困难,总比个人克服困难容易些。”
“政委这个话有水平。”王少华说,“单位是有困难,但是总比个人强。要是有单位主动搞慈善,也用不着我叫化子出面了。”
8月中旬,在王少华第一次上门要钱后近5个月,消防队政委刘野驰去学校见了学生,第二天,消防队通知王少华,队里捐1500元,政委个人捐助200元,钱马上送到学校。
王少华立即从上衣兜里掏出电话本打电话,他先打给湘潭市某局机关干部庞宏(化名),“庞副局长,消防队捐钱了,”他尽量压住激动的嗓音,“我想请你帮个忙,给派个车,我好带记者去学校搞报道。”然后又拨打了几个熟悉的记者的电话,“有单位捐了很多钱,还有领导出面,来关注一下嘛。我找车来接你们。”
庞宏算是王少华的“领导朋友”,2002年王少华第一次帮助湖南师大贫困学生冯银娟募集学费,庞宏不仅捐了500块,还主动提出,以后有困难尽管找他帮忙。“我了解他这个人,一贯做好事。”庞宏说,“搞募捐,个人力量确实太弱了,能帮我就帮一些。”
王少华很快找到了让庞宏帮助的最好形式,那就是要庞宏派车。每逢募捐的关键点,王少华就会到捐助单位表示感谢,或者搞一个小小的款项转交仪式。这种时候,庞宏的配车很有些气势。
几年实践,王少华已经摸清了劝募的方式,比如,“找大领导批示,找一般干部捐钱。这比较可行。”
2002年为湖南师大贫困学生募捐时,王少华在市政府大楼里面找到了当时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副市长主动捐款,还做了批示。王少华拿着批示,几乎一路绿灯的解决了学费。“领导越大,越不容易自己捐钱,因为他不好开这个头。但只要有了批示,下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2004年的一次募捐,王少华找到了湘潭市政府办公大楼里一位干部,讲明来意后,对方开始教训王少华:“这些不关你的事,我们有民政局,红十字会,慈善会。你个人向社会募捐,出了什么事你怎么交待!”
王少华立即回击,“是要服从组织领导,我做这个事情确实不合适,那今天就请你代表政府把这个事情实际解决一下。”对方不说话。最后让他讨到了100块钱。如今说起来,王少华还会笑出声来,“学习理论很重要啊。”
王少华还无师自通地总结了一整套“扩大影响”的办法。“困难户太多,一开始报纸也不会感兴趣,但是有了捐款,再有单位领导出面,记者一般会报道。”
拿着报纸的报道再去讨钱,往往事半功倍。2003年王少华为湘潭县茱配村一个贫病家庭募捐,一位局长看了报纸对另一个单位捐款的报道,立即慷慨解囊,说“我们局不比别的单位落后!”
在消防队捐款之后,三学生的事情也开始顺利起来。晨辉房产公司很快也捐助了1300块钱。此外,王少华9个月的奔走,还让湘潭十多家单位企业的25个个人总共捐助了2860元。
虽然想成立湖南省义工联盟的消息2005年中就已经通过电视传了出去,但是在湘潭本地,一年半了,王少华依然是光杆司令。
“我现在最盼望什么?我就想有人来报名,能不能把我的手机号码登出来,13337221097。光我们湘潭,有困难的人就这么多,一个人干,确实越来越累了。”
想成立个组织,和他募捐中受的委屈多少有些关系。
[1][2][下一页] |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