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现场 |
《时空连线》2007年1月16日
——揭秘六安古墓
主持人(董倩):
安徽六安的汉代古墓发现已久,但是古墓里面到底葬着什么人,里面还葬着什么样的文物,一直以来人们是有着种种猜测的。不久以前,人们对其中的一座古墓进行了保护性的发掘,终于揭开了古墓神秘的面纱,一起去看一下。
记者 王跃军:
我现在是在安徽省六安市的双屯村,旁边的这条路呢,是正在兴建的从合肥到武汉的铁路。
解说:
双屯村有距今两千多年的古代汉墓,是由来已久的事情。由于铁路的修建,它的保护性发掘从去年三月份一直持续到现在。那么这座汉墓究竟是谁的墓葬?里面又会有什么样珍贵的陪葬物品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座汉墓的整体结构,从剖面图来看,整个墓葬是由墓室、盖板、填土、封土等组成,其中墓室高2.5米,盖板厚1米,填土10米,封土11米。从平面图来看,整个墓室长12.4米,宽12米,是由外藏室、黄肠题凑、回廊、棺椁等组成,其中外藏室主要是放置一些陪葬物品的。
记者:
这里大家看到的,就是墓葬一二层之间的外藏室,这个外藏室里面有很多陪葬的物品。给大家指认一下,这个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铜壶,具体可能装酒的器皿或者是一种礼器。这个是人俑,木质的人俑,是一种站立的姿态,可以看到。再往这边来看,这也是一个人俑,从这个姿势来看,他是坐着的。大家还看到几个比较大的木头,据讲,像这样的都是陪葬的木马的马身,这是马的脖子。顺着再往这边看,这个就是马的马头,马头边上就是马蹄。这里还有一些可以辨认的东西,再看细长的那个棍,那个可能是散盖的支架。这个是陪葬的车的车轮。
解说:
那么我们在外藏室看到的陪葬品又有着什么样的细部特征呢?
记者:
这个地方应该是他的冠。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袁传勋:
是的。
记者:
这是鼻子?
袁传勋:
这个应该是鼻子。
记者:
这是双手抱在一起。
袁传勋:
对,双手抱一个装饰物吧。
记者:
这是裙子。
袁传勋:
对,这是裙子,这肯定是一个裙子,而且比较长的,腿还是比锻短的。
记者:
这上面是裙子皱褶。
袁传勋:
对,他可能这边出土的木俑裙子可能长短不一。
记者:
像这样的木俑,像这样的形象来说,在当时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袁传勋:
可能这个木俑,这里边大小,包括形状各异,可能是代表当时社会里级别之类的,或者级别、等级可能有点不同。
解说:
整个墓葬最外层三面都是外藏室,有丰富的陪葬品,这些陪葬品经过初步处置,将要运走,进行保护性处理。顺着外藏室再往里看,则是有大约25厘米见方、92厘米长的方木垒起的结构,这一结构术语叫“黄肠题凑”。
记者:
这个黄肠题凑是怎么解释呢?
袁传勋:
怎么解释呢,它这个木头啊,“黄肠”,它是史书记载,就是柏木、黄心、横着铺。“题凑”是向内,木心向内外。你看,这都是木心。
记者:
这当时应该是黄色的。
袁传勋:
当时史书记载是黄色的,我们现在见到的不是柏木的,是栎树的。
记者:
它这个一共有多少块木头组成的?
袁传勋:
现在数字在一千块左右。
记者:
大家现在从镜头看到的是外藏室,我们包括看到一些陪葬的物品。那么黄肠题凑里边是什么样子呢?经过特许,我们现在来到了黄肠题凑的内部,里边是不是有相应的陪葬品?里面的棺椁是什么样子的呢?我带大家一起来看一下。
从黄肠题凑里边来看,大家看到这是和外边我们看到非常相同的内壁。往这边转,这是它的木门,安葬墓主人的时候就是通过这样的木门送进来的。从这个痕迹来看,这实际上是两扇。我现在走的是里边的回廊,按理说这里边应该有很多陪葬的物品。这边也是黄肠题凑的内壁,往这边看是长长的回廊。中间才是墓主人安息的地方,是一个很大的棺椁。跟我们想象不一样的地方,这个棺椁非常非常的大,而且分了很多层,大家来看。这是第一层,木椁,向上边看也是很厚的盖板。棺在哪儿呢?再往下看,石椁,这是第二层,也是很厚的。这时候还没有看到棺,再往里边看,这个是棺,非常厚,但这并不是最终的。顺着再往下看,我们看到还有一个小的木棺,实际上它是一个双层的棺,这个里边才应该是墓主人安息的地方。现在向里边看,黑洞洞的,只能看到一些瘀泥,究竟还有其它的什么样的东西,还有待于清理才能够发现。本来这应该是墓主人很好安息的地方,但是从这个洞来看,肯定是有叨扰者的,这个是当时盗墓者所砍出来留下的痕迹。
这个盗墓的人是从什么地方进来的?
袁传勋:
他从东北角、西北角进来的,当时我们在这个顶上发现有两个盗洞,进入墓室里面。
记者:
我们现在除了看到棺上有盗洞之外,这个地方原来应该是墓门吧?
袁传勋:
对,这个墓门,也是当时盗墓的人想对外探一探,探了探,这个墓门的外面是泥土,可能感觉声音不对了,他砍到这种程度以后就放弃了。
记者:
现在看,如果当时他不从木门这方面来盗的话,如果从这一侧盗的话,就是外藏室了。
袁传勋:
对。
记者:
到外藏室他就盗到其他的东西了。
袁传勋:
对,可能盗墓的人当时不知道有这种形式结构的墓葬。
解说:
由于外藏室未被盗墓者发现,里面大量陪葬品得以保存下来。但是墓室包括棺椁被盗严重,里面的东西几乎洗劫一空。考古人员只是清理出了漆木器残片、盔甲片,一些金银帛片以及可能是主人的骨骸,同时还有一些植物的种子和果实。然而就是这些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其完好程度却让人大为惊叹。
这是瓜子,看起来颗粒分明。这是谷物,有的颗粒甚至至今还泛着黄色。同时还有水稻、板栗,这是连考古人员现在也叫不出名字的一种水果。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汪景辉:
这个我们有两粒,它里面的果实还在,你听这里面声音。
记者:
果实还在里面。
汪景辉:
还没有腐烂。
记者:
像这个水果,包括谷物,在这个古墓当中两千多年,为什么没有炭化或者腐烂呢?
汪景辉:
这个可能是与土壤、地下水和它的墓葬填土的密实程度,可能有很大联系。
解说:
由于古墓被盗,致使墓室内遗留下来的文物并不太多。但盗墓者或许也没想到,他们当时丢弃的一些盗墓器具,现在却也成了文物。
汪景辉:
我们在清理盗洞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铁斧。
记者:
这是斧头。
汪景辉:
铁斧头,你看形状基本上和现在使用的木工铁斧差不多。
记者:
这个能推断是什么时候盗的墓吗?
汪景辉:
盗墓是在唐代,现在这个里面出土的,有唐代的瓷碗,这是陶碗,这些碗都是唐代的器形特征。
记者:
盗墓者怎么会把这个碗留在墓穴中呢?
汪景辉:
它是当时盗墓的,吃饭、饮水用的,盗掘完成以后,他的东西就废弃了,他把珍贵的文物带走了,他的私用东西给丢了,现在也成了文物了。
记者:
走在这个古墓的回廊当中,仿佛回到了两千多年前。我们用手摸一下这个墓壁,就仿佛在触摸过去的历史。尽管它们不能够说话,但是它们真正的记录了历史,相信这种记录我们的考古工作者是能够看懂,能够读懂的。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朔知:
从目前出土的这些遗物的情况来看的话,它是一些西汉时期比较标准的一些器物形式,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判断,它们是属于西汉时期的。墓主的身份,目前还缺乏十分明确的证据,但是从出土的这些铜壶上的一些铭文来看,我们可以推测,这些铭文我们可以看到,这地方有“共政第九”,另外还出土了“共府第六”、“共府第十”这样几个铭文,我们通过查阅史记和汉书的一些材料,可以知道,当时在六安这个地带,有一个六安国,六安国第一代王死后谥号叫恭王,或者叫共王,这样共府可能会和他有一种联系,所以我们初步推测他可能是六安国的第一代王刘庆。
解说:
据史记等史书记载,刘庆是汉景帝的孙子,汉武帝的侄子。公元前121年,也就是距今2128年,被汉武帝封为当时六安地区,也就是现在安徽省六安地区周边的王,史称六安王。史料记载,六安王刘庆死于公元前83年,如果专家推测墓主正确的话,那么这座古墓距今应该存在了2090年。目前古墓还在发掘之中,由于在建的合肥至武汉的铁路经过这里,这座饱经两千多年风雨的古墓,究竟是铁路改造原址保护,还是墓葬搬迁,另寻方案,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之中。
主持人:
安徽六安还有大量的汉代古墓,目前都处在比较妥善的保护之中,随着一座一座古墓的面纱被揭开,相信那段历史更多的细节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好,今天《东方时空》的节目会是这样。感谢您的收看,明天同一时间再见。
(责任编辑:韩美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