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窑头小学
这个小学校地处西安城西南角,离钟楼的直线距离不到十公里,这个小学只有两个年级十三个学生……
2005年12月5日中午,西安市西郊的西窑头小学。
身上还沾着白色粉笔灰的刘棉叶校长,热情地介绍说:我们学校属于雁塔区鱼化寨街道办事处一个教学点。围着学校转一圈,发现偌大院落却有多处闲置的教室。“学校是前几年昆明路改建时搬迁到此的,现在只有两个班,分别是学前班和一年级,其中一年级有七个学生,学前班有六个学生,加起来一共十三个学生,全是西窑头本村的孩子。学校现有四个老师,一男三女,分别53岁、52岁、47岁、47岁,平均年龄49岁左右。”刘校长边改学生作业边介绍。
正在与校长谈话间,下课铃响了,伴随着一阵孩子们的喧闹声,一个个调皮的孩子,如同脱缰的小马驹冲出教室,在学校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犹如大锅里撒了十来个黄豆,清晰可数。
因为孩子们每节课都是在一个教室里,所以每节课后,老师们会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到教室进行布置,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孩子们跑出教室,教室里更显得空荡荡,六张课桌像两排树桩一样,扎在教室中间。刘玉贤老师在教室里,边擦着黑板,边摆放着歪歪扭扭的桌椅,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她的脸上,她那爬满皱纹的脸上挂满了笑容。谈起自己的工作,刘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农村孩子上学是唯一出路,农村很多人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我们这些当老师的,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为孩子们插上飞翔的翅膀。”
这里的孩子对城里的生活很向往,却很少进城;他们偶尔会说起电子游戏,却很少有人见过电脑;他们听过许多关于西安的古老故事,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钟楼具体在什么地方;他们身上既有城里孩子的表现欲望,对陌生人一点不怯场,又依然完整地保存着农村孩子们朴实、直爽的性格。
“其实七年以前这个学校还有几十名学生,可现在仅有十三名学生,以后学生也许会更少”,谈起生源前后的变化,刘校长一脸的无奈。孩子为什么越来越少,一方面国家倡导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的观念为更多的年轻夫妻接受。别一方面,西安近几年经济建设步伐加快,作为城市边缘的西窑头村来说,农民可以到城里打工,也可以把自己家的房子出租,还可以在马路旁支个百货店做个小买卖,经济收入比前几年明显增加。经济条件好了,家长们宁可掏借读费、赞助费,也要把孩子送到城里环境好、质量高的好学校就读。这样,西窑头小学的孩子越来越少。
“学生少了,对于学校来说并非是一件好事,房子闲置造成了浪费,老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也少,而且上课时学生也没有争先恐后答题的氛围,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2005年12月26日,当我们再次来到这个学校时,正巧学前班的学生放学,赵亮老师带着学生排成队,唱着“我有一个美丽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歌声穿过村中狭长的巷子,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向远方。
据西安市教育局领导介绍:“西安市过去十年间,小学生的人数锐减至20万人左右,类似于西窑头小学的情况,西安市还有一些,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教育部门下一步将在合校并点、整合资源,加强学校重新组合上下功夫。让师资差、生源少、规模小的学校过渡性地消失,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最终的目的是让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一样受到平等的良好教育。”
《华商报》记者 鲁敬 摄影报道
|